潘濬神情振奋,低声道出十余个名字,无一不是北方名士之流,说实话这样大的阵势他也是第一次见到。
这些人今日前来宋府赴宴,并非全是冲着宋忠而来,刘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,像是邯郸淳、梁鹄、王粲、赵俨、繁钦等人,或多或少都与刘景有一些关联。
除了这些北方高士外,荆州本土名士来的也不少,如与宋忠共同编撰《五经章句》的綦毋(闿)广明、被刘表誉为“雍季之论”的蒯(良)子柔、南阳名士韩(嵩)德高、沔南名士黄承彦……
望着堂中满座的宾客,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,算是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一批才俊,刘景面上难掩讶色,心道:“莫非整个襄阳的名士都来了?”
“仲达,你怎么现在才来?”貌寝而体弱的王粲大笑着走过来,对刘景说道:“仲达,我来为你介绍两位颍川才士,这位是赵俨赵伯然,这位是繁钦繁休伯。”
刘景肃容揖道:“在下刘景,久闻二君高名,今日得见,幸甚幸甚。”
两人都是杜袭的同乡兼好友,三人当年避乱至襄阳,曾“通财同计,合为一家”,关系之亲密由此可见一斑。
论名声,繁钦不及杜袭、赵俨二人,昔日在家乡颍川时,(定陵)杜袭、(阳翟)赵俨与(阳翟)辛毗、(许县)陈群并知名,享誉颍川,号称“辛、陈、杜、赵。”
从后世来看,繁钦的成就也确实比不上杜袭、赵俨。
赵俨年长杜袭一岁,今年二十六,身长七尺余,容貌刚毅,留着短髭,腰佩长剑,身上自有一股堂堂威仪。赵俨日后武至骠骑将军、文至三公司空,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物。
只见他说道:“子绪举家南迁至长沙,却与我二人多有通信,而子绪信中提到最多的人,便是足下,子绪称足下是‘荆南士之冠冕’,对足下可谓是推崇备至,在下与子绪相交多年,能得他如此欣赏的人,足下绝对是第一个。”
刘景笑着谦虚道:“大兄夸奖太过了,在下不敢当。”
繁钦年龄比赵俨稍小,体高七尺,容貌俊秀,气质清新脱俗,开口道:“不止子绪,王君亦赞足下是‘南州士之冠冕。’见过足下之人众口一词,怎能说是夸奖太过呢?”
刘景忍不住瞥了王粲一眼,一篇《感士不遇赋》就将他彻底收买了?要知道这个“南州”可不是指荆南,而是整个荆州,他这么说等于是承认刘景是荆州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。别看王粲才刚满弱冠之年,但他在襄阳南北士人中的影响力却非常大,这个评语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整个襄阳传开。
王粲大笑道:“我来荆州数载,所见荆州才俊颇多,却没有能和仲达你相比的,南州士之冠冕,仲达实至名归。”
刘景暗暗摇了摇头,王粲这话说的太容易得罪人了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